对于华语电影来说,《孔子》的意义其实不逊于《七武士》于日本,《太极旗飘扬》于韩国,甚至是《指环王》于好莱坞,从某种程度来说,《孔子》为华语影坛真正开启了人物传记和战争史诗的大门。在好莱坞,人物传记大片有很多种拍法,比如《末代皇帝》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从人物出生一直探寻到死亡;比如《基督最后的诱惑》用新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重新处理圣人,结果造成了轰动性的争议效果;比如《莫扎特传》从人物关系入手,深度剖析天才音乐家疯狂的一面。
胡玫版的《孔子》更接近于好莱坞1970年代著名的 《巴顿将军》 ,只选取了主角某一段人生历程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段书写,传递出主流而又举世公认的价值观。影片整体的风格基调是正拍,强攻,严肃,庄严,剧力千钧,人物虎虎有生,过目难忘——相信周润发版的孔子,必将会给看过全片的观众留下极为震撼人心的电影效果。巧合的是,胡玫和《巴顿将军》的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一样,之前主要工作是拍电视剧。
和斯凡那一样,胡玫表现出了众多电影导演所不具备的视听语言素养。影片几乎每一个镜头的处理,都可以被列为教科书供参考。比如在开篇点题的“争论殉葬”戏码中,摄影机从平地缓缓提起,以全景角度俯视大殿,门客列席,君王居于高位,孔子坐于殿堂正中(绝对的视觉中心),侃侃而谈,摄影机在众人背后形成的一种隐而不显的压迫感。又如孔子只身上路开启颠沛流离的苦旅时,摄影机以一个远景放在地平线上,大片的云雾缭绕,孔子一人一车,宛如行走在水墨画中一般。还有,在多场孔子与人辩论的戏中,都使用了跳轴剪辑表现对话的方式处理,这实在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精彩演绎。
和众多古装大片不同,《孔子》的整体美术风格是给人做“新”而不是做“旧”的感觉。蓝绿两种主色调,将这种清新自然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而影片美术部门在道具处理方面的精细程度也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比如影片中出现的青铜器上的花纹雕刻,绝对不会看到只有机械复制时代才会出现的对称感,而是全由人工一笔一划刻上去的。计时器滴漏上,则出现了众多鸟的画面,这是为了凸显春秋时代人们的精神图腾。影片中的车,也是种类繁多,光是战车就有几十种。还有如大量出现的席子画面,观众细心的话,会发现君王用的席子和诸公王公不一样。而这也是美术部门严谨考据的结果,其实君王用的席子叫簟席,其他人用的叫普席。这样的例子在片中是举不胜举的。
而影片收尾阶段,冰原上苦行的高潮戏,漫天飞雪中的画面,壮阔雄伟,让人不得不敬佩圣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毋论从导演场面调度水准,影片视觉构造,还是从影片结构整体风格调性来说,《孔子》都称得上是华语电影中第一部符合战场史诗条件的古装大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